“两只老虎爱跳舞……”当普通孩子奶声奶气背儿歌时,自闭症儿童却可能卡在“老虎”“跳舞”的发音上,明明努力张嘴,却总发出含糊不清的音节。在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老师们化身“声音魔法师”,用一套“听-看-动-玩”的趣味训练法,带着孩子们一步步攻克发音难关。
从“听清楚”到“模仿对”:打通听觉感知第一关
许多自闭症儿童的发音问题,源于对声音细节的感知不足。老师会先通过“声音寻宝”游戏,培养孩子的辨音能力:播放儿歌片段,突然暂停问:“刚才听到‘花朵’还是‘蝴蝶’?”用彩色卡片让孩子选出听到的词汇。遇到前后鼻音混淆的情况(如“en”和“eng”),老师会夸张地示范口型:“‘灯(deng)’的尾巴有个小翅膀,‘根(gen)’的尾巴是平平的”,同时用手在脑后比划“小翅膀”的动作,帮助孩子记住发音差异。
“看口型+摸喉咙”:解锁发音模仿新姿势
发音不准的孩子常常看不清、学不会正确口型。老师会面对面坐在孩子对面,放慢速度念儿歌:“‘小蜜蜂,嗡嗡嗡’——看老师的嘴巴,‘嗡’的时候嘴唇要轻轻碰哦!”说着撅起嘴发出“weng”的音,让孩子观察嘴唇开合的幅度。对于舌根音发不出的情况(如“g”“k”),老师会让孩子把手放在自己喉咙上,感受发音时的震动:“发‘瓜(gua)’的时候,这里是不是会轻轻抖?”再引导孩子把手放在自己喉咙上模仿,通过触觉反馈调整发音位置。
肢体律动+道具辅助:让发音变成全身游戏
为了让枯燥的发音练习变得有趣,老师们把儿歌编成“身体儿歌”:念“小兔子跳跳跳”时,带着孩子一边拍手一边跺脚;唱“小鱼游游游”时,挥舞手臂模仿鱼尾摆动。这种“手舞足蹈”的方式,能帮助孩子通过肢体记忆强化发音节奏。遇到难发的词汇,老师还会用道具“助攻”:教“亮晶晶”时,摇晃装满亮片的瓶子,让孩子看着闪烁的光芒跟着念;学“哗啦啦”的雨声时,挥动丝巾模拟水流声,用视觉和听觉刺激带动发音欲望。
“分阶闯关”训练:从单字到完整儿歌的进阶之路
针对发音能力较弱的孩子,老师会把儿歌拆解成“单字→词组→短句→完整儿歌”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攻克最难的字:比如“蓝蓝天”的“蓝”,老师会准备蓝色积木,让孩子一边摸积木一边念“蓝——”,每次念对就把积木放进“彩虹桶”。第二阶段练习词组时,用“声音火车”游戏:老师念“小——”,孩子接“鸟——”,然后一起念“小鸟飞——”,用接龙的方式培养连贯发音能力。到了完整念儿歌阶段,老师会制作“儿歌魔法书”:每翻一页就露出对应儿歌的插图和拼音,孩子每念对一段,就能贴上一颗星星,攒够五颗星就能兑换“故事时间”奖励。
小进步里的大感动:当模糊音节变成清脆童声
在星贝育园,这样的温暖场景每天都在发生:曾经只会发出“啊啊”声的小雨,第一次清晰说出“花”时,兴奋地指着窗外的月季笑个不停;总把“星星”念成“西西”的阳阳,经过三个月训练,能跟着老师完整唱出“一闪一闪亮晶晶”……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背后是老师们每天数十次的重复示范,是用饼干碎引导发音(念对一个字就吃一小口)的耐心,是把儿歌融入生活场景的巧思(吃苹果时念“苹果圆,苹果甜”)。
星贝育园的老师们坚信,每个孩子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星光,哪怕暂时被云雾遮挡,只要用对方法轻轻拂开,终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清澈旋律。如果你也在为孩子的发音问题焦虑,不妨带TA来这里——让我们一起,用爱和专业,为孩子架起从“模糊”到“清晰”的声音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