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启帆自闭症康复寄宿学校
XINGQIFANZIBIZHENGXUEXIAO
新闻中心
——   News Center   ——
分解式学习:帮助自闭症儿童攻克乘法口诀背诵障碍
来源: | 作者:星启帆(星贝育园)自闭症康复中心 | 发布时间: 21天前 | 18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许多自闭症儿童在背诵乘法口诀时面临记忆碎片化、逻辑理解困难等问题。为此,老师们采用“分解式学习法”,将抽象的乘法口诀拆解为视觉化感知、阶梯式记忆、多感官联动、生活化迁移四个可操作的训练环节,帮助孩子们逐步攻克背诵障碍。  


训练初始阶段,老师会先通过视觉化教具帮助孩子建立“数与形”的关联。例如,用彩色积木搭建乘法场景:讲解“3×4”时,用3组不同颜色的积木,每组摆4块,让孩子直观看到“3个4”的堆积效果。同时,配合卡通数轴图,用不同颜色标注乘积节点,如在数轴上用红色标出3的倍数(3、6、9、12),用蓝色标出4的倍数(4、8、12、16),当两者在“12”处重合时,老师会用亮色贴纸突出显示,帮助孩子从视觉层面理解“3×4=12”的含义。对于对数字敏感的孩子,老师还会制作“乘法泡泡卡”——将乘数写在彩色泡泡贴纸上,乘积写在对应的气球贴纸上,让孩子通过粘贴配对的方式,在动手操作中形成初步的乘法印象。  


进入阶梯式记忆环节,老师会将乘法口诀按“因数相同”原则分组,降低记忆负荷。先从“1×”和“10×”开始,利用“1乘任何数等于原数”“10乘任何数末尾加0”的规律,让孩子通过机械重复形成肌肉记忆。例如,让孩子边拍手边念“1×1=1,1×2=2……”,同时用手指比划出对应的数字。待这两组口诀熟练后,再依次引入“2×”“5×”等规律性较强的组别。对于容易混淆的口诀,如“6×7=42”和“7×8=56”,老师会编成简短的顺口溜:“六七四十二,七巧板拼八五六”,结合孩子熟悉的事物辅助记忆。每天训练前,老师会先通过“口诀扑克牌”游戏复习旧内容——每人抽取一张写有算式的牌,快速说出答案并接龙,答错的牌需放回牌堆,这种带有竞争趣味的方式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参与积极性。  


多感官联动训练是分解式学习的核心环节。老师会设计“听觉+触觉+动觉”的三维训练模式:听觉上,将乘法口诀改编成节奏感强的儿歌,配合拍手、跺脚打节拍,如“三三得九——咚哒哒,四五二十——哒咚咚”;触觉上,让孩子用手指在沙盘、米箱中书写算式,同时念出口诀,通过触感强化记忆;动觉上,利用教室空间设计“乘法障碍跑”——在地面贴上写有算式的地垫,孩子需边跑边说出答案,若答对则前进,答错则返回起点。曾有一名对数字抵触的孩子,最初只能机械跟读“二三得六”,通过每天15分钟的多感官训练,两周后能主动在玩积木时说出“两块三层就是二三得六”,展现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应用的转变。  


生活化迁移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关键。老师会引导家长在日常场景中渗透乘法概念:去超市时,让孩子计算“2包饼干每包5元一共多少钱”;整理玩具时,询问“3个盒子每个装4辆小车,总共需要多少辆”。在育园的烘焙课上,老师会让孩子参与分配食材:“做蛋糕需要4个鸡蛋,我们要做2个蛋糕,需要拿几个鸡蛋?”通过真实情境的应用,孩子逐渐理解乘法并非抽象的数字游戏,而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一名原本抗拒背诵的孩子,在某次帮妈妈分水果后,主动对老师说:“三个盘子各放2个苹果,就是三乘二等于六,对吗?”这样的主动表达,正是分解式学习法让抽象知识落地的生动体现。  


在星贝育园,分解式学习法并非机械的步骤堆砌,而是始终围绕“看见孩子的学习节奏”展开。老师们会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特点调整分解颗粒度——有的孩子需要将“4×6”拆解为“4×5+4”来理解,有的孩子则能通过数轴跳跃直接感知。这种因人而异的分解策略,让乘法口诀不再是压在孩子心头的“大山”,而是一步步可丈量、可征服的阶梯。当孩子们终于能流畅背出口诀时,脸上绽放的自信笑容,正是对这种温暖而科学的教学方式的最佳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