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启帆自闭症康复寄宿学校
XINGQIFANZIBIZHENGXUEXIAO
新闻中心
——   News Center   ——
突破识字游戏记忆壁垒:自闭症儿童的挑战与应对
来源: | 作者:星启帆(星贝育园)自闭症康复中心 | 发布时间: 8天前 | 9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识字游戏本应是开启知识大门的有趣钥匙,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他们却常常遭遇重重记忆壁垒。这些壁垒阻碍着他们与文字的亲密接触,也限制了其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深入探究这些挑战,并寻求有效的应对之策,成为帮助自闭症儿童突破识字困境的关键。

自闭症儿童在识字游戏中面临的记忆挑战是多方面的。首先,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且容易分散。普通孩子在识字游戏中,能够相对专注地跟随老师或家长的引导,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字和相关图像上。但自闭症儿童可能会被周围环境中的微小声音、光线变化或其他无关事物吸引,导致注意力瞬间游离,无法长时间聚焦在识字内容上。例如,在教室里进行识字卡片游戏时,窗外飞过的一只小鸟,可能就会让自闭症儿童的目光追随而去,从而错过老师对某个汉字的讲解和演示,影响对该字的记忆。

其次,自闭症儿童的记忆方式较为刻板。他们习惯按照特定的顺序、模式来记忆信息,一旦识字游戏的流程或呈现方式有所改变,就可能对他们的记忆造成干扰。比如,一直通过卡片正面是汉字、背面是图片的方式识字,当突然将图片和汉字放在同一面,打乱了他们熟悉的模式时,他们可能就会感到困惑,难以像之前那样顺利记住汉字。

再者,自闭症儿童在将新学汉字与已有知识体系建立联系方面存在困难。普通孩子在学习汉字时,能够自然地将新字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场景或已学知识相关联,从而加深记忆。但自闭症儿童由于认知和思维的独特性,较难自发地进行这种关联。以 “火” 字为例,普通孩子可能会联想到家里做饭的炉火、蜡烛的火苗等生活场景,而自闭症儿童可能仅仅把 “火” 字看作一个孤立的符号,难以通过这种联想记忆法来强化对汉字的记忆。

面对自闭症儿童在识字游戏中遭遇的这些记忆壁垒,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积极探索,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星贝育园的老师们采用多种感官刺激的方式来帮助自闭症儿童识字。他们不仅仅依赖视觉上的文字和图片,还融入了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体验。比如,制作带有凹凸感的识字卡片,让孩子们在触摸汉字形状的同时,听老师清晰地读出字音,再观察对应的图片。这种多感官协同的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大脑对汉字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提高记忆效果。例如,在学习 “山” 字时,孩子们触摸卡片上 “山” 字的笔画轮廓,感受起伏的线条,同时听老师描述山的形状像连绵的山峰,看着真实山脉的图片,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让 “山” 字在孩子们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为了适应自闭症儿童刻板的记忆特点,老师们设计识字游戏时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和重复性,但又巧妙地在其中融入变化。每天固定在某个时间段进行识字游戏,游戏的开场、流程框架基本保持一致,让孩子们有熟悉感和安全感。同时,在游戏内容上,逐步增加新汉字,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重复巩固已学汉字。例如,第一天学习了 “日”“月” 两个字,第二天在学习新字 “水” 时,穿插复习 “日”“月”,通过组词 “日月”“日光”“月亮” 等方式,既强化了旧字记忆,又让孩子们在新的组合中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而不会因过于重复而感到枯燥。

此外,老师们注重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汉字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他们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来进行识字教学。在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中,让孩子们认识商品标签上的汉字,如 “苹果”“香蕉”“牛奶” 等,同时了解这些商品的用途、价格等信息。这样,孩子们在实际操作和体验中,将汉字与具体的生活物品和场景紧密相连,不再觉得汉字是抽象、孤立的符号。当他们在生活中再次看到这些汉字时,能够迅速唤起相关记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星贝育园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许多自闭症儿童在识字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曾经对汉字毫无概念、记忆困难的孩子们,如今能够认识大量汉字,甚至可以阅读简单的故事书。这些进步不仅为他们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更让他们在知识获取和社交互动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逐渐打破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障碍,走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