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 的关门声、商场刺耳的广播、甚至家人正常说话的音量,都可能让孩子突然捂住耳朵、蜷缩角落,不少家长以为这只是孩子 “怕吵”,却不知这或许是自闭症听觉敏感的表现。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外界的声音就像失去调节的音量旋钮,普通声响在他们耳中可能被放大数十倍,成为难以承受的 “噪音风暴”,这种痛苦不仅影响日常生活,更可能阻碍孩子与外界建立联系。而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正用专业与关怀,为听觉敏感的孩子筑起一道温柔的 “声音屏障”。
走进星贝育园,便能感受到学校在声音环境上的巧思。校园建筑采用双层隔音玻璃,将校外车辆鸣笛声、嘈杂人声隔绝在外;走廊与教室地面铺设柔软的吸音地胶,孩子们跑动、推拉桌椅时,几乎不会产生尖锐声响。教室的照明设备也经过特殊设计,避免电流产生的细微嗡鸣。这种从建筑到设施的全方位改造,让校园成为相对安静、稳定的 “声音避风港”,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卸下防备,减少因突然声响引发的焦虑。
学校的教师团队个个都是 “声音侦探”。他们会仔细观察每个孩子对不同声音的反应:记录孩子听到闹钟滴答声、水龙头流水声时的表情变化,分析哪些声音容易引发情绪波动,哪些又能让孩子平静下来。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说话声音轻柔且节奏稳定,指令简单明确,避免用复杂的长句或忽高忽低的语调干扰孩子。当发现孩子因突然的声音捂住耳朵时,老师不会强行拉开孩子的手,而是默默坐在旁边,等孩子情绪稍缓后,再递上柔软的毛绒玩具,用温和的肢体接触给予安全感。
课程设置上,星贝育园将听觉适应训练融入其中。感统课上,孩子们会戴上特制的降噪耳罩,逐步适应不同强度的声音刺激。从最初聆听轻柔的海浪声、鸟鸣声,到慢慢接触日常的开门声、翻书声,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提升对声音的耐受度。专注力训练时,老师会用舒缓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同时引导孩子用手势或简单语言表达对声音的感受,让孩子在舒适的状态下建立与声音的良性互动。
寄宿生活更是培养孩子应对听觉敏感的重要场景。宿舍里,每个孩子都有专属的 “安静角落”,配备柔软的坐垫和遮光窗帘,当孩子感觉声音过于嘈杂时,可以随时躲进这个小空间平复情绪。晚间休息前,老师们会调暗灯光,用轻柔的语调讲故事,帮助孩子在安静平和的氛围中入睡。就连洗漱、穿衣等日常环节,老师们也会控制水流声、衣物摩擦声,用稳定的节奏帮助孩子适应生活中的声音。
在星贝育园,每一个因听觉敏感而捂住耳朵的孩子,都能在科学的引导和温暖的陪伴下,逐渐学会与声音 “和平共处”。从害怕听到任何声响,到能在适度的声音环境中学习、玩耍,这里的每一次尝试、每一点进步,都在帮助自闭症儿童突破听觉的束缚,勇敢地拥抱充满声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