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聚餐的温馨时刻,有些孩子却会突然离席,让家长们既困惑又无奈。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观察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看似任性的离席行为,实则是他们在复杂用餐环境下,因感官、社交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做出的应激反应。
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感官处理异常的问题,用餐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可能成为他们离席的导火索。餐桌上餐具碰撞的声响、食物混合的气味、灯光的亮度,甚至是衣服材质与皮肤的摩擦感,都可能被他们的感官系统放大。例如,某种食物散发的气味,在普通孩子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却可能像刺鼻的气味般难以忍受;嘈杂的交谈声也会让他们感到烦躁不安,为了逃离这些不适,他们便选择突然离席。
同时,社交互动也是影响自闭症儿童用餐状态的重要因素。全家聚餐时,众人的目光、频繁的交谈与互动,对于社交能力较弱的他们而言,是一种难以应对的压力。他们可能不理解餐桌上的社交规则,无法融入家人的交流氛围,当这种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离席就成了他们缓解焦虑、逃避社交的方式。
面对孩子们在餐桌上的 “失控”,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团队没有简单地批评或强制约束,而是以专业和耐心,深入探究行为背后的根源,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学校的教师会对每个孩子进行细致的用餐行为评估,记录孩子离席的频率、时间点,以及用餐环境中可能引发不适的具体因素。根据评估结果,教师们会从调整用餐环境入手,为孩子创造相对舒适的用餐条件。比如,为对声音敏感的孩子安排相对安静的用餐角落,减少周围噪音干扰;为对气味敏感的孩子,提前了解其饮食偏好,避免将他们不喜欢的食物摆放在附近。
在培养孩子用餐专注力方面,教师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缩短用餐时间开始,先让孩子在餐桌前坐 5 分钟,完成后给予小奖励,如一个贴纸或一句表扬,逐渐延长他们的用餐时间。同时,教师会引导孩子参与简单的用餐准备工作,如摆放餐具、分发纸巾,通过增加参与感,提升他们对用餐活动的兴趣与投入度。
针对孩子的社交困难,学校开展了模拟用餐场景的训练。在教室里布置模拟餐桌,教师扮演家人角色,通过示范和引导,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用餐社交礼仪,如安静用餐、回答他人问题等。在模拟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逐步增加社交互动的难度,帮助他们慢慢适应真实的用餐社交环境。
此外,学校还十分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协作。教师会将孩子在学校的用餐训练方法和进展情况反馈给家长,指导家长在家中采用同样的方式,巩固孩子的学习成果。通过学校与家庭的紧密配合,许多原本在餐桌上 “坐不住” 的孩子,逐渐能够安静地完成用餐,在行为规范和社交适应能力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每一个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都有其特殊的原因。教师们用专业与爱心,为自闭症儿童搭建起理解与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感受用餐时光的温馨与快乐。